铁瓮城遗址

铁瓮城遗址又名子城、京城,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北固山的前峰,即青云门街北面的鼓楼岗上,城周平面近椭圆形。1991年起发掘,清理出六朝夯土及包砖墙遗迹、历代官衙建筑遗迹等。 铁瓮城始建于公元195年三国孙权时期,形成于公元209年,在吴国几座都城中建城年代最久,保存遗迹最为完整,而文化内涵亦极为丰富,作为地方政治中心的治所,历经晋、唐直至明、清,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在古代城市史上也是十分少见。

该遗址保存比较完好,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唐宋、六朝时期的文化遗存丰富,文化遗物种类繁多,使其在研究古代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铁瓮城遗址

所在地区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

时代
东汉

级别批次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国务院


批准文号
国发(2013)13号

编号
7-0154-1-154

面积
63000平方米

荣誉
国家文物考古重点项目

目录
1铁瓮城历史
2建筑年代
3建筑特点
4铁瓮城的来历
5考古勘探
6历史传说
7遗址价值
8瓮城
9三国东吴
10历史意义
11保护与规划
12镇江历史
折叠编辑本段铁瓮城历史
最早的、也是比较权威的记载,是南朝顾野王在《舆地志》这本书中叙述:"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虽然简单,但城的基本要素大致都交待清楚了。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将政权中心从吴(苏州)迁至京城(今镇江),是年发生赤壁之战。虽然其时孙权尚未称王,但铁瓮城实际上已具备了王城的地位和格局。清康熙帝诗中就曾以"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来形容铁瓮城的雄险。

"铁瓮城"是保存至今的三座三国时期的东吴古都,而镇江铁瓮城以建造年代最早、保存的遗迹最完整并唯一建有砌筑护城砖墙而独具特色。许多镇江人都知道一段佳话,镇江闹市区有条万古路,就是因为铁瓮城而迟迟未能完工,铁瓮城遗址作为镇江市区最早的城池和历代州署、府署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它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年代
折叠文献记载
关于铁瓮城的始筑年代,从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大致有三个不同的确切年份,即公元195年、公元204年和公元208年,时间相隔十多年。

(晋)陈寿《三国志.孙韶传》:公元195年,孙策占据江东,派将军孙河"屯京城";

同书还有公元204年,孙韶"缮治京城、起楼橹"的记载;

(唐)许嵩《建康实录》卷一:东汉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孙权"自吴(今苏州)迁于京口(今镇江)而镇之";

《舆地志》:铁瓮城系"吴大帝孙权所筑,周逥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壁";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也载:建安十三年"孙权徙镇于此筑京城"。

由以上文献记载来看,虽然对铁瓮城的始筑年代还有不同的记载,始筑该城的分别是孙河、孙韶和孙权。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铁瓮城始筑于东汉末年孙氏占据江东以后。筑城者为江东孙氏,即后来三国时期的东吴。

折叠考古资料
从考古资料来看,也证实了铁瓮城的始筑年代应该在东汉末年,如西垣发现的夯3-夯9、以及与之有关的包砖墙、护坡砖面等遗迹情况来看。

折叠出土文物
再从出土遗物来看,铁瓮城遗址出土了一批具有六朝以至于汉末、三国时代特征的遗物,主要有砖、瓦、瓦当、泥质陶、硬陶、釉陶等。砖有文字砖和纹饰砖。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特点
汉代在今镇江一带设置丹徒县,县治大致在今镇江东郊丹徒镇一带,具体方位已经难以确指。孙氏集团经营江东的时候,之所以选择在北固山前峰筑城,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北固山具有地理、地形优势,整个铁瓮城背靠北固山的中峰和主峰,东、西、北三面是浩瀚的长江天险,向南雄视广袤的苏南丘陵、平原,可谓占尽形胜之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地形优势;而铁瓮城北部狭窄,南部教宽,东西之间平均宽约220-250米,南北长约300-350米,如前文所述,这个封闭的单元,本身就就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址的半成品,铁瓮城就是在最大限度的利用这种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从城垣的具体建筑方式来看,是将自然山体加以平整、加工成台阶状,然后加筑夯土,随弯就斜,如西城垣,在山岗的坡脚处加筑夯土,外侧包砖加固,以保护夯土城垣,在山岗的中部利用自然条件做出二层台基,作为过渡,同时也便于人员活动、维修城垣等,而在山岗的上部,则夯筑斜坡状夯土,铺护坡砖,斜坡状夯土和铺护坡砖既是城垣的组成部分,也同时起到对下侧直立夯土城垣和包砖墙的保护作用,使人工建筑和自然山体合为一体,共同构成铁瓮城的坚固城垣,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城和山契合成有机一体。而后的近1800年来,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经对城垣就行加固、修补,但基本没有改变该城始筑时所形成的建筑类型、没有突破该城始筑时的建筑思想,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铁瓮城建筑文化。

折叠编辑本段铁瓮城的来历
该城之所以称为铁瓮城,应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从铁瓮城所在的地域和地理环境来看,整个北固山由北向南分为后峰、中峰和前峰,前、中、后三峰之间均有长岗相连。铁瓮城位于北固山前峰,由中峰与前峰相接处向东、西两个方向分开,并分别向西南、东南方向延伸大约300-400米,与月华山向东延伸的土岗相连接,这样形成一个北部较狭窄、南部较宽、北部较高、向南逐渐降低、平面大致呈椭圆形、高出周围地面约20-30米的天然封闭的单元,如从城外观之,巍然耸立,形似一个巨大的瓮。

其次,(元)俞希鲁在《至顺镇江志》中说该"城周逥六百三十步,内外固以砖壁,号铁瓮城"。该城之所以被称为铁瓮城,是因为铁瓮城四周城垣内外都是以砖包裹,城池坚固如铁瓮,因而得名。从考古发现来看,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文献记载,城的东、西、南、北四垣都发现有夯土墙、墙外都有包砖墙,但与文献记载稍有不同的是,尚未发现有城垣内侧"固以砖壁"的情况。

折叠编辑本段考古勘探
为揭开铁瓮城之谜,1991年起,国家文物局将此城遗址列为国家文物考古重点项目之一,前后考古历时15年。依据史料线索,考察北固山南峰的地貌,考古人员发现此处东、西、北三侧残存有埂状土岗带,呈U形分布,北高南低,高出地面约7-20余米。考古人员首先选择西北侧一段土岗试掘,发现了六朝夯土及包砖墙遗迹,依山而筑,单面墙体,直、斜结合。可以推知,与之相连的U形土岗应该是六朝铁瓮城残迹。

1994年春,考古人员在预测的南垣所在地点开挖两条小型探沟,一举发现了六朝南垣夯土,夯土厚约3-4米。1996年,考古人员又对东垣进行考古勘探,亦发现六朝城垣夯土及包砖墙遗迹。1997年发现历代官衙建筑遗迹。这就清楚地表明,铁瓮城四周城垣遗迹保存完整,城周平面近椭圆形。以城垣顶部中心线计,南北城垣顶距约430米,东西城垣顶距宽处约280米,周长约1100米,与史载的"周回六百三十步"大致吻合。

2003年夏,考古人员对铁瓮城南垣具体走向进行勘探。在孔探中,发现了铁瓮城南门门墩夯土及包砖墙遗迹,并试掘了一口小型探方,揭示出西侧门墩西南转角遗迹。2004年1-10月,发掘面积近300平方米,将西侧门墩南部予以揭示,门墩东西宽约17米,门道宽约5米,并设有二层台及砖砌台基墙结构;与门墩相接的城垣宽约20余米,包砖墙遗迹残高逾2米。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传说
志载,铁瓮城有南、西二门,南门称鼓角门,宋代亦称谯门,明代改建鼓楼,今天鼓楼岗的地名即源出于此。而这次发现的鼓角门遗迹,不但是铁瓮城的重要实证,而且是我国南方六朝城门考古中的首例。而铁瓮城南门的包砖设施,则显示出它在古代城垣建筑上所具有的先进性。

北固山中、后峰海拔高约50余米,表层2-3米以下为岩石山体。南朝时期,梁武帝登临北固山时,山"高数十丈,三面临水",俨然是江上的一座天然"石城"。1999-2000年,考古人员对北固山后峰(即著名的甘露寺所在)腰台进行考古试掘,发现在唐代甘露寺殿址地层的下方,还叠压有六朝及先秦时期的文化堆积:六朝地层出土有早期绳纹面叶脉纹或填线纹里瓦、绳纹砖以及青瓷壶、罐、碗残片等;先秦地层出土有周代陶鬲及方格纹、席纹、口字纹、雷纹、套菱纹等各式印纹陶片等,说明北固山后峰早在六朝之前,就已经有相当规模的人文活动。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价值
铁瓮城是孙吴立国之前经营江东的大本营、战略后方。孙河、孙韶以及孙权本人对京城苦心经营。铁瓮城当时称为京、京城,三国鼎立形势确立之前,孙策派将军孙河"屯京城",对今镇江一带进行经营,孙河死后,其侄孙韶"缮治京城、起楼橹",进一步对该城进行修缮,并加强防御设施的建设,增强其军事功能,从铁瓮城的位置和规模形制来看,也的确具有军事城堡性质,整个城址面积不到十万平方米,规模不大,但高墙深池,固若铁瓮。史载:年仅17岁的孙韶在其叔父孙河被杀之后,招收其余部,驻守京城,孙权为了检验京城的防御能力,在平定宛陵叛乱以后,率军返吴,于夜间到达京城,孙权下令军队佯攻京城,京城守军呼声震天,防守很是严密,孙权大喜,第二天接见孙韶,封为承烈校尉。东汉建安16年,孙权"迁都建业,以此为京口镇",其政治、军事地位虽有所下降,但铁瓮城所在的今镇江一带仍然是孙氏争雄诸侯的重要的后方基地。

铁瓮城遗址保存比较完好,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与同样是三国时期的南京石头城、湖北鄂州吴王城相比,镇江铁瓮城始筑年代最早,城垣遗址保存的也相对比较完整。从铁瓮城城垣保存情况来看,北垣除来烈士陵园建设对城垣上部的明清时期城垣堆积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以外,其唐宋、六朝时期的城垣堆积基本保存完好,西垣现地面以上尚有约40%保存比较完好,而东垣地面以上保存完好度大致有80%;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南垣虽然遭到破坏的程度较大,但唐宋、六朝时期的文化遗存仍然十分丰富;而铁瓮城内更是有连续1800年的文化堆积,四周城垣、城垣内外基本都发现有六朝至明清时期不同的文化遗迹,地层深厚,文化遗物种类繁多。

铁瓮城遗址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核。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自晋以降,郡治皆据其上",铁瓮城在汉末始筑以来,至今将近1800年,一直是镇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城垣在不同的时代都曾进行过修补加筑,其城内的文化堆积自汉末三国以来连绵不绝,如前述1994年在铁瓮城内进行的考古发掘,文化堆积厚达5-6米,从六朝前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每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都出土了比较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物,这次考古发现的唐代台基墙叠压在六朝时期的上面,而宋代的台基墙又叠压在唐代的台基墙上,明代的台基墙压在宋代的台基墙上,不同时期的建筑层层叠压,反映出承续与因袭的特性。

折叠编辑本段瓮城
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在南京明城墙修筑以前,中国传统瓮城的制式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南京明城墙一反此旧制,将瓮城设于城门内,在城体上革命性的设置了"瓮洞"(藏兵洞),大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京城13门中,除神策门外均为内瓮城,其中三山门、通济门(现均不存)和聚宝门(今称中华门)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超其它诸门。

折叠编辑本段三国东吴
吴(229年-280年5月1日,史称孙吴或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在三国之中,水军最强,占据扬州(古代)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孙权以其地古为吴国,而封为"吴王",国号以此得名。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因此又称为"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孙吴"。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意义
它体现了南方筑城的特点,城北、东、西三面利用北固山逶迤山势,抱山而筑,短直墙和斜面墙结合,这种建筑方式在古代十分罕见。同时,夯土墙体内外侧又固以护城砖壁,这在古代也是较早的一例。古城还以长江作护城河,"固若金汤"。这一切使得铁瓮城在古代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折叠编辑本段保护与规划
镇江铁瓮城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通过国家专家团论证,这座"三国东吴第一城"遗址保护开发工作终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专家团团长罗哲文将专家团的论证意见总结为两方面。首先,专家团对铁瓮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价值表示充分肯定,认为铁瓮城在城市考古中价值很大,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专家团认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原则正确,符合实际情况,在原则上同意"整体保护、全面整治、有序发掘、渐进改造"的保护思路,逐步迁出烈士陵园,疏散居民。其次,专家团建议把考古作为《规划》中的长期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下去。此外,应给该遗迹找一个更贴切、更能体现其价值和权威性的名称,并做好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为将来开展申遗工作做基础。对《规划》的具体项目,如怎样与北固山连接等,实施前应多做方案专题论证,保证古遗迹的真实、完整。

折叠编辑本段镇江历史
镇江,古称"宜"、"朱方"、"丹徒"、"京口"、"润州"。其名字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因镇江北部沿江岸-带地势比较低洼,在古代常受水害,所以在水名之前加一吉祥词,以示祈望而得名。

二是在公元1113年宋代(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时才有的。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

镇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800多年。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自1985年以来,镇江已被列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镇江港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具有比较完整的海关、商检等口岸管理服务机构设施。从此,"镇江"之名更加声誉大振,蜚声四海五洲。
上一篇:尚庄遗址
下一篇:耀州窑遗址
  • 首页
  • 服务项目
  • 电话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