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城遗址

戚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区,是濮阳市境内乃至附近各地市保留的年代最久、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代聚落城池。

戚城城垣周长1520米,残高最高处8.3米,最厚处16.5米,城内面积14.4万平方米,城垣平面基本上呈方形,但东西稍宽,唯城西南略向外突出。城东80米处会盟台基址,残长20米,宽16米,高4.6米。现存城址内经考古钻探发现有城门、宫殿基址、道路、夯土台、水井等遗迹。出土有龙山文化鼎、盆、豆等陶器残片,商代灰陶细绳纹鬲、大口尊等陶器残片,以及周代、汉代等不同时期的遗物。在1995年的考古试掘中出土马铃和车马器残件。

1996年国务院公布查海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戚城遗址

地理位置
濮阳市区

时代
春秋时期卫国

面积
14.4万平方米

最厚处
16.5米


所在地区
河南省濮阳

批准单位
国务院

编号
30

级别批次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1历史沿革
2遗址特点
3文物遗存
4遗址文化
5遗址保护
6遗址景点建设
7旅游信息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963年3月间,濮阳县文化馆的同志,在城址内发现了许多古代陶片和绳纹小砖砌成的古井。

1963年4月,当时的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戚城遗址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进行了初步的钻探和摄影、绘画等工作。初步调查的结果是:根据对东城墙和南城墙缺口处所见的城墙剖面情况来看,城墙明显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包含有汉代遗物,下部包含有周代遗物。

1965年11月中旬,北京大学历史系李仰松先生亦曾来此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

1986年11月,当时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戚城遗址东城墙进行解剖,对城内东北部文化层进行了试掘。
戚城遗址
戚城遗址
1992年,濮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戚城城门及城内布局进行了初步勘探,在城内发现有道路、夯土基址等遗迹;1995年,濮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对戚城遗址进行了局部试掘。

2006年岁末,濮阳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开展冬季植树造林活动时,在城内西南部发现有龙山灰坑打破夯土墙的现象,这引发了考古学家的猜想,已发现的戚城晚期城址之下可能叠压有一座早期城址。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特点
戚城城墙是豫北地区保留年代最久、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代聚落遗址。城墙为夯筑而成,在地面0.5米起基夯打并向上逐层行夯,从东墙和南墙断崖处可以看出,城墙分先后两次筑成。下部夯层包含仰韶、龙山和商周文化遗物;上部夯层包含龙山、商周和汉文化遗存。裴李岗文化层,分布在城址内的东北部,出土物有缸、钵、壶和磨盘石足等。仰韶文化遗物,分布在城垣东部与东墙下的灰层中,采集到的有夹砂红陶罐、泥质红陶钵、小口尖底瓶等残片。龙山文化,多分布在城垣东部。灰层中包含物相当于丰富。采集到的完整或可复原的陶器有泥质灰陶碗一件、泥质灰陶方格纹罐二件。另有大量的鼎、盆、碗、豆等碎片。纹饰以方格纹、绳纹为主,其次有磨光、素面或蓝纹。灰层中含有大量烧土(有的是草拌泥),并采集到石斧,蚌镰、贝等遗物。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遗存
戚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上的部分为周长1520米的古城残垣,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地下则保存着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汉代等不同时期历史遗存。

商代文化遗存仪散见子地面上和城墙夯王中,未见灰层,遗物效量也较少,来集灰陶细绳纹鬲、大口尊、盆等残片。周代文化遗存数量最多。从沟沿或土岗断面暴露的文化层可以看到纯陶片层,以灰陶或夹砂红陶鬲最多,另有瓮、罐、盆、甑、豆等,还采集到铜镞三枚,呈三棱形,铁杆锈残。1995年春,发掘出土马铃和车马器残件。传世有"孙林父簋"(现藏于旅顺博物馆)。汉代文化遗存,以城垣内西、北、中部分布最多。有较多的大型陶器碎片,如瓮、缸。此外也有盆、豆等碎片。除陶器外,采集石磨一件,铁犁二件,铁镬一件(有方銎)、铜斧一件(稍残)、三棱形铜镞四枚、两翼形铜镞二枚。

地面与灰层中还有不少时代特征不显著的烧土块、陶窑残壁、兽骨、蚌壳、砺石等遗物。城垣以东80米处有一边长25米、高5米的方土丘,系夯筑而成,其夯层、土色,包含物与城墙下部分情况相同,初步断定与早期城墙属于同一时代。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文化
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自楚丘迁都帝丘后,该城因位于古黄河的东岸,东有齐、鲁,西有秦、晋,南有曹、宋、郑、陈、吴、楚等,不仅是卫都帝丘北面的重要屏障,而且是诸侯争霸的战略要地。《荀子儒效》记载:"武王之诛纣也……朝食于戚……"说明商末周初时,"戚"已闻名遐迩了。春秋时期是戚城的黄金时代,文献和考古资料都为我们描绘了这一时期戚城经济文化的辉煌。《春秋经传》中共四十次提到戚。而记载最多的是各国诸侯在戚频频会盟,使它成为会盟胜地。据《左传》记载,从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这九十五年间,各国诸侯在卫地会盟十四次,在戚城会盟就有七次之多。

位于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市。当地也称孔悝城,最初是卫国的第十代国君武公之孙孙耳的采邑。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将孔悝遗址公布为河南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总书记曾在此视察,称其为春秋时期的"联合国"。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保护
戚城遗址是春秋时期残存城址,是豫东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址。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现状

戚城遗址现仅存东、西、北三面古城墙,全长1520米,南面后来复原,东西北三面各有一缺口,为城门。城内遗迹面积14.4平方米。经考古发掘,地下依次叠压着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化,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汉等文化层.1991年2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曾亲临视察,并指出,戚城地方很有意义,应保护好,搞个小型陈列,把道路整治一下,供人参观。为落实江总书记指示,濮阳市委、市政府开发建成了戚坊物景区,目前,景区占地总面积760亩,包括戚城遗址、会盟台遗子路墓祠、蒯聩台遗址等文物古迹。采用建设仿汉风格的阙门古风格的颛顼玄宫、仿汉风格的历史陈列馆、盛唐风格的龙宫等建筑群。加之园林小品、山石湖水、园林草地,形成独具特色的集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观赏区。

有效保护

戚城城内经过普探,地下遗址丰富,它与四周墙体及会盟台基址都是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现采取用植被覆盖的办法进行保护,并已供群众在绿地上游憩。待以后经济繁荣了,再通过科学发堀,在确保文物遗产安全前提下,展示其风貌和价值。

合理利用

省委、省政府将戚城遗址列为全省"八五"期间重点开发的十大文物旅游景点之一。经过市委、市政府的认真研究和安排布置,以及省里知名专家学者的广泛论证,戚城遗址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方案,在七易其稿并依法报送省文物局审查批复后开始实施。在城外大面积的空地上〔因地下无文物埋藏或较少有文物),则设计建设了反映濮阳古代辉煌历史的设施,用壁画、塑像、文物陈列和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布置的场景,来形象地展现古代濮阳的著名人物、重要事件和故事传说,构筑出濮阳历史文化大观。已建成的有展现人文初祖颛顼功德的玄宫,纪念夏代初年启在濮阳陶铸九鼎的铸鼎轩、纪念"中华第一龙"出土而建的龙宫,收集全国关于龙的文物布置大型龙文物展览。还有战国秦汉风格的东阙门和唐代风格的北大门,加上子路墓祠建筑面积已达17302平方米,

优化环境

整修广场、道路,开挖了玄湖、龙湖,点缀了各种小品,搞了绿化、美化,优化了环境。在各个设施中布置了"中华第一龙暨出土文物展"、绘制了《卫国春秋》壁画(30幅)、《孔子在卫十年》壁画(26幅)、《子路生平》壁画(10幅)及《颛顼功德》壁画等,彩塑了古代濮阳及卫国名人25尊,制做了《孔林父听乐》的场景。加以每年举办各种临时性展览,已成为一处道地的戚城遗址博物院。从1993年元旦实行"边建设、边开放"以来,到1996年底,先后接待游人100余万人次,外宾近4000人次。1995年底,被河南省文物局命名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初评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戚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上的部分为周长1520米的古城残垣,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地下则保存着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汉代等不同时期历史遗存。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景点建设
在城外大面积的空地上〔因地下无文物埋藏或较少有文物),则设计建设了反映濮阳古代辉煌历史的设施,用壁画、塑像、文物陈列和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布置的场景,来形象地展现古代濮阳的著名人物、重要事件和故事传说,构筑出濮阳历史文化大观。已建成的有展现人文初祖颛顼功德的玄宫,纪念夏代初年启在濮阳陶铸九鼎的铸鼎轩、纪念"中华第一龙"出土而建的龙宫,收集全国关于龙的文物布置大型龙文物展览。还有战国秦汉风格的东阙门和唐代风格的北大门,加上子路墓祠建筑面积已达17302平方米,还整修广场、道路,开挖了玄湖、龙湖,点缀了各种小品,搞了绿化、美化,优化了环境。在各个设施中布置了"中华第一龙暨出土文物展"、绘制了《卫国春秋》壁画(30幅)、《孔子在卫十年》壁画(26幅)、《子路生平》壁画(10幅)及《颛顼功德》壁画等,彩塑了古代濮阳及卫国名人25尊,制做了《孔林父听乐》的场景。加以每年举办各种临时性展览,已成为一处道地的戚城遗址博物院。

折叠编辑本段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开州南路61北70米。
上一篇:马丘比丘
下一篇:刘台遗址
  • 首页
  • 服务项目
  • 电话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