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因首次发现的良渚时期黑陶罐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於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实际上是余杭区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瓶窑镇是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心。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年代距今5300-4300年左右。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9年,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良渚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琮、璧一类玉器数量之多和工艺之精,为同时代其他文化所未见。石器磨制精致,新出现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阶形有段锛等器形。

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之一,同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一样,其考古地点分布於太湖周围地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良渚遗址


外文名称
Liangzhu site

发现者
施昕更

发现时间
1936年

地理位置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和德清县境内


所处年代
新石器时代

重要发现
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遗存

面积
约34平方公里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目录
1历史意义
2考古发现
3地理位置
4文物保护
5申遗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意义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
浙江良渚文化遗址
浙江良渚文化遗址
得名,距今约5300─4000年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课题,它关系到国家的起源。良渚城 柱形玉器 新石器时代良渚墙的发现让人更加确信中华文明至少诞生于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誉为"文明的曙光"。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员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等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发现的,可称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延续上千年后突然消失了,后来有学者认为这是过度依赖单一粮食作物稻谷造成的。[2]但若是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前述观点显然并不能成立。因为在此之后的马桥文明尽管在文化层面上与良渚时期差异甚大,可这两个时期的同地居民却令人出乎意料的拥有著完全一致的独特遗传结构,所以较大可能性的排除了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劫难。并进一步以此来判断,其文明程度在末期的急遽衰退更有可能是由人文因素所造成的,例如遭受到同一时期境外不同文明的毁灭性入侵及征服,从而致使当地的原有文明体系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折叠编辑本段考古发现
出土文物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有镰、镞、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别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说明当时已进入犁耕阶段。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采用轮制,器形规则,圈足器居多,用镂孔、竹节纹、弦纹装饰,也有彩绘。玉器发现很多,有璧、琮、璜、环、珠等,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与良渚遗址同类型的遗址,在长江下游的苏南,直至钱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区,分布较广,据战国古籍《鹖冠子》记载说"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实际上就是说良渚文化集团的武力强大,天下无敌,考古学界统称为"良渚文化"。据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5300-4000年,先后延续达千年之久。1986、1987年,从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财富的玉器和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为研究阶级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使世界上许多大博物馆对旧藏玉器重新鉴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误认为是"汉玉"(实际上是良渚玉器)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1994年又发现了超巨型建筑基址,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确认是人工堆积的大土台,土层最厚处达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见。考古学界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1、石器

出土的石器有斧、凿、锛、镰、镞、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别是石犁的使用,说明当时早已进入犁耕阶段。新出现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阶形有段锛等器形。

2、陶器

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划花纹和镂孔。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

3、玉器

玉器的发现很多,有璧、琮、璜、坠、环、珠等,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据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5300年至4200年,先后延续达千年之久。

4、蚕丝织品

20世纪50年代末,在湖州钱山漾遗址中出土属于良渚文化的纺织品遗存,其中包括丝线、麻布,更令人称奇

的是一块被鉴定为最早的"绢织物"的纺织品,材质是经过缫制的家蚕丝,其经纬密度达到每平方寸120根。这说明良渚文明已经掌握了相当发达的养蚕和纺织技术。古籍传说养蚕纺织的始祖是黄帝正妃嫘祖,从发现来看,丝织技术的发源地很可能应是东南中国的良渚文化。

5、鼎

在陶器时代,中原地区并不流行三足鼎,鼎的器型在良渚的发掘中却十分常见。鼎在其祭祀中的使用,已初具后来中原礼制的萌芽。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折叠民居遗迹
良渚文化居民过着较稳固的定居生活。在钱山漾遗址发现3座的民
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遗址
居遗址。其中一座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1.9米,木桩按东西向排列,正中有一根长木,似起"檩脊"的作用,其上盖有几层竹席。另一座只在东边保存下一排密集而整齐的木桩,上面盖有大幅的芦席和竹席。在吴县澄湖还发现一批土井,井底遗有多件陶器和石斧。昆山太史淀的水井还有木构井圈,系用4~5块长约2米的弧形木板凿孔连接而成。

折叠墓葬遗址
各地共发现墓葬数十座,墓坑呈长方形,以头向南的仰身直肢葬为主。有大、小墓之分。

1、小墓

在浙江海宁、嘉兴、平湖和余杭等地发现的小墓,随葬陶器的质量一般远逊于实用品,有的小墓用猪下颚骨或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随葬。

2、大墓

大型墓不仅墓坑规模较大,而且随葬器物数量多,质量也高。如草
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遗址
鞋山198号墓,东西1.7米,南北4米,有60多件随葬器物,其中有5件玉琮、2件玉璧以及镯、管、珠、锥形饰、穿孔斧等共30多件玉器。

福泉山遗址6号墓虽遭破坏,仍遗有玉、石、牙、陶器119件,其中玉琮5件,玉璧4件。寺墩3号墓随葬玉琮、玉璧多达57件。用如此大量玉器随葬,这是以往所没有的,在良渚文化中也属特殊现象,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玉敛葬"。

张陵山遗址的一座墓葬,随葬陶、玉、石器共40多件,其中以兽面纹的玉琮和玉瑗、玉蝉等较为突出,在墓主人脚下,与随葬陶器一起还发现3个人头骨,有人认为其身份应是奴隶。

折叠古城遗址
墓葬遗址
墓葬遗址
该古城遗址位于良渚遗址核心区的莫角山一带,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万平方米。从出土的陶片和器物判断,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

作为文明初期最重要的人类聚落形式,城墙意味着社会组织从自然村落迈入了等级社会。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折叠稻作文化遗迹
良渚并非现知最早发现稻米的文化遗存。在更早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发现过稻米的遗迹。而在良渚文化的稻米中,考古人员已经可以区分出籼稻和粳稻的不同。良种的驯化和培育,加之湿润温和的气候,使得规模庞大的古国获得了稳定的食物供应。与北方的粟作农业相比,稻作无疑需要更加繁细的耕作管理技术,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良渚文化社会组织的复杂性。[3]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保护
良渚文化遗址保护图
良渚文化遗址保护图
良渚遗址最早被发现于1936年,当时西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施昕更在良渚一带最早进行了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田野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当时被认为与山东龙山文化类似。随后,黑陶、磨光石器和精致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在环太湖流域不断被发现,与龙山文化的差异也逐渐明显。

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考古学家夏鼐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

1961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良渚遗址位列其中。

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被发现,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此后至2007年,良渚文化遗址从40多处增加到135处,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

1987年,余杭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设立良渚遗址管理所。

1994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

1996年,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11月29日,浙江省文物局宣布,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良渚古城遗址成为当时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遗址。 [3]

2[1] 012年,良渚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良渚申遗进入倒计时,争取201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有着天然的优势,它的真实性,它的原汁原味。

目前,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建成并开放了良渚博物院和美丽洲公园。

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二期工程也结合申遗工作,开始动工。现在正在对周围的民居和企业进行搬迁。三期展示工程于2014年动工[1] 。

折叠编辑本段申遗
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良
良渚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遗址
渚申遗迈入倒计时。

2013年4月9日,在杭州园林文物局对申遗工作的部署中明确,良渚遗址要争取获得[2] 的资格。 [3]
下一篇:瑶山遗址
  • 首页
  • 服务项目
  • 电话
  • 关于我们